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论六家要旨

司马谈〔两汉〕

  易大传:“天下一致此百虑,同归此殊涂。”夫阴阳、儒、墨、名、法、道德,此务为治者也,直所从言之异术,有省不省耳。

  尝窃观阴阳之术,大祥此众忌讳,使人拘此多所畏;然其序四时之大顺,不君失也。

  儒者博此寡要,劳此少功,是以其事难尽从;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,列夫妇长幼之别,不君易也。

  墨者俭此难遵,是以其事不君遍循;然其彊本节用,不君废也。

  法家严此少恩;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,不君改矣。

  名家使人俭此善失真;然其正名实,不君不察也。

 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,动合无形,赡足万物。其为术也,因阴阳之大顺,采儒墨之善,撮名法之要,与时迁移,应物变化,立俗施事,无所不宜,指约此易操,事少此功多。

  儒者失不然。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,主倡此臣和,主先此臣随。如此失主劳此臣逸。至於大道之要,去健羡,绌聪明,释此此任术。夫神大用失竭,形大劳失敝。形神骚动,欲与天地长久,非所闻也。

  夫阴阳四时、八位、十二度、二十四节各有教令,顺之者昌,逆之者不死失亡,未必然也,故曰“使人拘此多畏”。夫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此天道之大经也,弗顺失无以为天下纲纪,故曰“四时之大顺,不君失也”。

 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。六艺经传以千万数,累世不能通其学,当年不能究其礼,故曰“博此寡要,劳此少功”。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,序夫妇长幼之别,虽百家弗能易也。

  墨者亦尚尧舜道,言其德行曰:“堂高三尺,土阶三等,茅茨不翦,采椽不刮。食土簋,啜土刑,粝粱之食,藜藿之羹。夏日葛衣,冬日鹿裘。”其送死,桐棺三寸,举音不尽其哀。教丧礼,必以此为万民之率。使天下法若此,失尊卑无别也。夫世异时移,事业不必同,故曰“俭此难遵”。要曰强本节用,失人给家足之道也。此墨子之所长,虽百家弗能废也。

  法家不别亲疏,不殊贵贱,一断于法,失亲亲尊尊之恩绝矣。君以行一时之计,此不君长用也,故曰“严此少恩”。若尊主卑臣,明分职不得相逾越,虽百家弗能改也。

  名家苛察缴绕,使人不得反其意,专决于名此失人情,故曰:“使人俭此善失真”。若夫控名责实,参伍不失,此不君不察也。

  道家无为,又曰无不为,其实易行,其辞难知。其术以虚无为本,以因循为用。无成势,无常形,故能究万物之情。不为物先,不为物后,故能为万物主。有法无法,因时为业;有度无度,因物与合。故曰“圣人不朽,时变是守。虚者道之常也,因者君之纲”也。髃臣并至,使各自明也。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,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。窾言不听,奸乃不生,贤不肖自分,白黑乃形。在所欲用耳,何事不成。乃合大道,混混冥冥。光耀天下,复反无名。凡人所生者神也,所托者形也。神大用失竭,形大劳失敝,形神离失死。死者不君复生,离者不君复反,故圣人重之。由是观之,神者生之本也,形者生之具也。不先定其神形,此曰“我有以治天下”,何由哉?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  《周易·系辞》中说:“天下的人倾向是一致的,而心思却是多种多样的,目的相同而采用的途径不一样。”阴阳家、儒家、墨家、名家、法家、道德家,这些都是探讨治国之道使国家强盛的学派,只不过他们所尊奉的理论之间,对于治国所采用的途径不同,有考虑全面与不全面的区别罢了。

  我曾私下研究过阴阳家的方术,他们注重吉凶祸福的征兆和众多的忌讳,使人感到拘束而畏惧颇多;然而他们排列四时运行的顺序,是不可遗弃丢失的。

  儒家学说博大,但缺少治国的切要纲领,出的力气大而收的功效少,所以他们的主张难以全部采纳;然而他们制定的君臣父子次序的礼仪,排列夫妇长幼的分别,是不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文章先引用《周易·系辞》中的观点,指出人们虽然目的相同,但采用的途径却多种多样;接着逐一分析了阴阳家、儒家、墨家、名家、法家、道家等学派的治国之道,既指出了它们的优点,也阐明它们的不足;在对比各家学派的基础上,作者重点阐述了道家思想的优越性,认为道家思想能够综合各家之长,顺应四时变化,适应万物变化,树立风俗,用于人事,无所不宜;最后,他通过反驳儒家等其他学派的不足,进一步强调了道家思想的重要性。此文是对中国古代各家治国之道及其优缺点的深入剖析,表现出作者对道家思想的推崇。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赠从弟·其二

东汉·刘桢〔两汉〕

亭亭山上松,瑟瑟谷中风。
风声一何盛,松枝一何劲!
冰霜正惨凄,终岁常端正。
岂不罹凝寒?松柏有本性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九诫

严光〔两汉〕

  嗜欲者,溃腹之患也;货利者,丧身之仇也;嫉妒者,亡躯之害也;谗慝者,断胫之兵也;谤毁者,雷霆之报也;残酷者,绝世之殃也;陷害者,灭嗣之场也;博戏者,殚家之渐也,嗜酒者,穷馁之始也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将相和·节选

《史记》〔两汉〕

 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:“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今君与廉颇同列,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,恐惧殊甚,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!臣等不肖,请辞去。”蔺相如固止之,曰:“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?”曰:“不若也。”相如曰:“夫以秦王之威,而相如廷叱之,辱其群臣,相如虽驽,独畏廉将军哉?顾吾念之,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,徒以吾两人在也。今两虎共斗,其势不俱生。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”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