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
荒鸡再次啼鸣,天色仿佛难以破晓。白榆树的树叶已经落尽,时节将要由秋季转入冬季了。毡帐四周有牛羊环绕,人们喝的是敲碎的冰块化作的水和牛羊的乳汁。
一路上跋山涉水,夜以继日,不停地奔驰于道路之上。本是午夜梦酣之时,却无法入睡,只能拥着被子陷入对家的无限思念。
注释
菩萨蛮:词牌名,本唐教坊曲,又名《子夜歌》《重叠金》《花溪碧》,双调四十四字,用韵两句一换,凡四易韵,平仄递转。
荒鸡:古人将三更以前啼鸣之鸡称为荒鸡,认为荒鸡叫则战事生。苏轼《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》:“荒鸡号月未三更,客梦还家得俄顷。”
咽(yè):声音滞涩,多用
参考资料:完善
这首词描绘了边塞行役中的基本生活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。全词充满了温婉柔美的韵致,豪迈中透露着凄凉。
上片皆出以景语,而景物无不凄然关情。 “荒鸡”既点明了时间和事件的起因,又奠定了悲凄的基调。而“鸡鸣再咽”则表明当事人辗转反侧,无法入眠,使得凄凉之感更加浓郁。“星榆落尽秋将老”,繁盛如星般密集的白榆树也落尽了叶子,预示着秋天即将逝去,天地间只剩下肃穆和荒凉,不久之后,牛羊也需用毡围成圈幕,饮食酪浆也需敲碎冰块。后两句描绘了北方冬天的酷寒,同时也为下片描述行役之苦做了铺垫。整个色彩基调由凄清渐入荒凉,再进入一种肃杀的境地,令人不禁想象出北方冬天战鼓声声、大地一片萧索的场
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,精于拳勇。能以两肩负两船而起,旗丁数百以篙刺之,篙所触处,寸寸折裂。以此名重一时,率其徒行教常州。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,观者如堵。忽一日,有卖蒜叟,龙钟伛偻,咳嗽不绝声,旁睨而揶揄之。众大骇,走告杨。杨大怒,招叟至前,以拳打砖墙,陷入尺许,傲之曰:“叟能如是乎?”叟曰:“君能打墙,不能打人。”杨愈怒骂曰:“老奴能受我打乎?打死勿怨!”叟笑曰:“垂死之年,能以一死成君之名,死亦何怨?”乃广约众人,写立誓券。
令杨养息三日,老人自缚于树,解衣露腹。杨故取势于十步外,奋拳击之。老人寂然无声。但见杨双膝跪地,叩头曰:“晚生知罪矣。”拔其拳,已夹入老人腹中,坚不可出,哀求良久,老人鼓腹纵之,已跌出一石桥外矣。
老人徐徐负蒜而归,卒不肯告人姓氏。